上一次去上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2012年9月5日,我因到上海调研一宗民事案件,借此机会算是第二次踏进了大上海的“门”。第一次去上海,我的感受是上海又“大”又“高”,此次去上海,我从上海“吸纳”的感觉,是这座“中国第一大城市”又“长大”“长高”了!当近年来各大城市在“经营城市”和“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口号下你追我赶,或许有几座城市试图和上海叫板时,我敢说在20年内,中国大陆还不会有哪座城市能将上海超越!尽管互联网上已经有不少诸如某某城市“已经超越上海”、“某某城市至某年必将超越上海”的“啸声”,但我以为某称某方面超越上海是可能的,也是不足为怪的,但全面超越上海乃至将上海甩至公认的“老二”位置上,则只是一个梦呓而已! 今日之上海,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造就的。在春秋到清朝,上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称呼也几经变更。历史上的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都未曾沾上“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城市的“老大”是临淄;秦朝和西汉时期,长安(西安)是“老大”;从东汉到两晋时期,“洛阳”独领风骚;南北朝时期,健康(南京)为华夏城市规模之最;隋唐时期,长安(西安)二度做了“老大”;北宋和辽时期,开封为第一大城;南宋和金时期,临安(杭州)的规模超越了开封;从大元到大清前期,北京成了中国的“城市王”……应该说,直至清末民初,上海才成为中国城市的“老大”。 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商业中心。公元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辟为“通商”口岸。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后,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通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等等,使得上海很快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码头。 从此,上海进入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都市前进。不用说,上海具有成为“老大”的独特地理位置——她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端和第一大河长江的出海口,近靠中国传统文化经济繁华区域苏州、杭州和南京,远带广阔的两湖、巴蜀、鲁豫、冀晋等区域,离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距离适中,这个独特性是其他任何一座中国城市所不具备的,这也为上海在开埠较短时间内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创造了条件,而她在文化上表现出来的高度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繁荣多样性和思想的自由博洽性等等,又使她具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吸引各地各民族乃至各国的人们投身于上海建设的巨大磁场。 上海是一座美丽、典雅、繁华、现代和文明的超大型国际化都市,是一颗闪烁着璀璨光芒的的东方明珠,而上海的城市文化,折射着这座城市的文明进程和文化积淀,它是大上海最具价值的资源,像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不同的光彩,聚合为这座城市的氛围和力量,无声地展示着上海的本色和魅力。 每一位初来乍到上海的人,都会为上海的“大”而惊叹;都会为上海的“高”所震撼。 记得十多年前的上海是14个城市行政区,那时的浦东新区虽然已出落俏模样,但“大”得还算有“边”,今日的上海,已拓展至18个城市行政区,你站在任何一个区的中央地带眺望四方,给你的感觉都是一片无边的“城海!”仅仅仅一个浦东新区,其规模便已远超长沙、南昌、贵阳、福州、昆明等中等偏大规模的省会城市!我和同事从浦东新区的世纪公园乘地铁到嘉定区的上海汽车城,足足耗时2个小时,而我们上下车的两端都还不是上海城的最边缘! 说到上海的“高”,在老一辈上海人的记忆中,最早的建筑“巨人”是国际饭店。这幢建于1934年的英式大楼作为上海的“第一高度”,在南京路上鹤立鸡群地矗立了半个世纪。1985年5月竣工的联谊大厦,是第一座真正超越国际饭店高度的建筑物,但该大厦在上海“老大哥”的位置上只“蹲”了两年,静安希尔顿酒店便以43层的“身高”成为上海滩的“新老大”。1990年,上海商城以50层、160多米的新高度称雄申城;1994年落成的高达467.9米的东方明珠、1999年3月投入使用的金贸大厦,其高度双双超过了上海商城,成为上海的新地标,……要说目前独领风骚的建筑,该是高达96层、492米的上海环球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想象,当一个人身处96层的摩天高楼之顶俯瞰申城,地面上的图景将会是人车如蚁,房屋如盒,缓缓流动的黄浦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将会有如一条玉带飘向远方,而自己却置身于琼楼玉宇的仙境中,那种感觉一定美妙极了! 据报道,陆家嘴地区又将崛起一座让人惊叹的巨厦———高632米的上海中心。从设计图上看,“上海中心”像一条盘旋上升的巨龙,“龙尾”在大厦顶部盘旋上翘,这条将于2014年竣工的巨龙,将成为上海新高度,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组成上海超高层建筑群的“金三角”。 此次去上海,我和同事花两了一天半的时间逛街,6日晚从南京西路逛到了外滩,翌日则逛了南京路以外的若干特色街区。十多年之后再逛南京路,让人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她又长高了:从西到东,cco国际大厦、会德丰国际广场、中欣大厦、恒隆国际广场、中信泰富广场、上海世茂国际广场等一大批各具特色、造型各异的40层以上超高层建筑,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少女,亭亭玉立于5.5公里之长的大街两旁。作为湖南人的我,徜徉于繁华的南京路无意中有个小小发现——湖南的常德和南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不,以“常德”命名的“常德路”和以常德石门命名的“石门二路”、“石门一路”,均横跨南京路这条“中华第一商业街”,这是否称得上是常德人的幸运呢?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中心”的上海,在老城区内处处可见到“海派建筑”,其中最密集的当然是外滩——在北起苏州河北岸的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南至金陵东路外滩的1700米的区段内,有法国巴洛克式风格的东方汇理银行;有近代中国式风格的中国银行;有近代美国式的风格的沙逊大厦;有文艺复兴式的汇中饭店;有折中主义的江海关大楼;有罗马复兴式风格的汇丰银行,有英国古典主义风格的英国总会等52幢中西合壁式建筑。这些建筑虽然风格多样,但从外滩建筑整体上看,却又显得是那样的协调、美观,在黄浦江西岸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天际线,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真可谓难能可贵了。 我还注意到,上海的一些机构和单位的办公场所,便是昔日的“海派建筑”。如坐落于岳阳路319号的11号楼,原为法国领事馆,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办公楼。建于1928年的原法国领事馆,属于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顶部坡度较大,屋面变化丰富,带有双坡及棚屋形老虎窗,局部屋顶和外墙有砖工精美的红砖烟囱。山墙面出檐深远,立面底层为红色清水砖墙,白色圆灰勾缝。二层以上及老虎窗周边为白色粉刷带深褐色半露明木构架。入口为简化的塔司干柱式门廊。整体风格轻松,富有野趣,引得我在此处兴致勃勃地逗留了老半天。 当然,上海近年来兴建的一些宏伟而经典的建筑,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坐落于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东方明珠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一起,形成双龙戏珠之势,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象征;金贸大厦像一支沐浴春雨后拔长了身子的春笋直插云天;无论是高度、功能还是气派都雄踞亚洲第一的环球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世界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新建的上海火车南站,其主站屋设计为巨大圆形钢结构,高47米,圆顶直径200多米,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整体结构,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选址于嘉定区安亭镇东北的上海赛车场,具有国际化、功能全、规模大、技术新等特点,其独具海派风格呈“上”字型的赛道可让赛车最高时速达到327公里/小时,而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于2010年5月1日在黄浦江畔共同绽放人类梦想之光的世博会,其300多个大大小小、精美绝伦、大放异彩、风格迥异的场馆,更是书写了当代建筑艺术的奇迹…… 过去,曾不止一次地听人说“上海人傲气,看不起外地人”,“问路会遭遇‘问东指西’”等等,但我觉得上海人素质高、讲文明、有礼貌。我当过几年兵,算是“练”出了一口“湖南普通话”,人家尚能听懂,可我的同事却是乡音不改,即便在外地和人交流,嘴里迸出的也是浓浓的叽里呱啦的地方腔,那口“鸟语”连我听后也有两三成须得求他“再说一遍”,在上海人的眼中,他无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地人”,但无论是我还是他,每次向上海人问路时,都会得到对方不厌其烦的热情指点,没有受过一次“冷遇”,更没有遭遇“问东指西”的戏弄。我们频繁地坐地铁,几乎从1号线坐到11号线,由于上海地铁客流量大,经常座无虚席,我们上车后多数情况下是无“位”可坐,所幸不算太老的我和我的同事,多次得到了上海青年乘客的让座关照。其实,傲气的人哪儿都有,上海人的谈吐、举止等文明素养,非但不低,相反要比一般城市高出一筹。笼统地说上海人傲气,“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明显是判断失误和评价失当,也可以说是一种带个人情绪的偏见。 当今之世,竞争与挑战无处不在,上海也面临着来自“城市兄弟”的竞争与挑战。我并不赞成上海用“摊大饼”保持“老大”的地位,我也不赞成其他城市用“摊大饼”的方式去追赶上海或者其他某个城市。城市的发展,须遵循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的理念,在整体上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2010年世博会这一主题,揭示出城市价值的真谛。一个城市的庞大的框架,可以在短期内搭建起来,可以迅速扩张,但是一个城市内蕴性东西,不是立马可以塑成的。上海,只有努力锻造自己的人文品质,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展示上海的“老大”风采。昂首忆往昔,含笑待来年。但愿大上海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步一重天,明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