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人真的离不开“中国菜”吗?(组图/视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大能猫 发表于 28-4-2015 10:17:35 转发到朋友圈 删帖
    1688 1

    本内容为网友发布信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导 语

    如果你常看美剧,那么剧中人物常常吃中餐外卖的场景你一定不会陌生。“中餐”已成为美国人的家常便饭。更有人戏称,如果有一天美国的中餐馆全都关门了,美国人就要饿肚子……中餐馆在美国真的这么厉害?美国吃的中餐都是些什么菜?本期Dr.YOU为你解答。

    如果有一天美国的中餐馆全都关门了,美国人就要饿肚子?对于美式中餐在美国的流行程度,还有更多轶事:美国人甚至把中国菜带上了太空,美国宇航局就把恒温的糖醋猪肉列入了给宇航员准备的航天菜单;约翰.威尔克斯.布斯刺杀了林肯总统的那座房子现在也变成了一家中餐馆,就是位于华盛顿的“锅和卷”(Wok & Roll)……不过,又有不少中国人在吐槽美式中餐:“美国吃的中国菜都是什么鬼!”中国菜在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美国人真的离不开“中餐”了吗?

    1
    在美国的中餐馆数量比KFC、麦当劳、汉堡王、温蒂快餐的总量之和还多

    美国有多少家中餐馆?据美国商业刊物《中餐通讯》资料显示,北美地区有46,756家中餐馆,更有不少媒体报道美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5万家。这个数量有多大?早在2005年,《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中餐馆数量已达3.6万家,超过麦当劳、汉堡王、温蒂快餐这类美式餐饮连锁店的总和。在谷歌地图上搜索美国地区的Chinese restaurant,反馈回来的密密麻麻的红点能给大家一个更直观的印象。




    在谷歌地图搜索美国的Chinese restaurant的反馈结果

    网上资料显示,美国有家杂志曾经做过一次民意测验,什么国家的菜最好吃?结果参加投票的人90%都说是中国菜。美国烹饪发展中心最近对10至13岁的美国儿童进行调查,39%的儿童把中国菜列为他们“最喜爱的”菜系,相比之下,只有9%的儿童喜欢吃美式西餐。(虽然该数据真实性存疑,但也能从一个方面显示美式中餐的流行程度)

    华裔作家、《纽约时报》记者李竞在其著作《幸运饼编年史——中餐世界历险记》中对美式中餐的流行程度提供了不少分享:代表美国的吃食,是苹果派(记得American Pie吗?),美国人却不太常吃它。反而,中国菜却是他们常吃的东西。在南极的美国研究站中,为了在无日无夜的冰天雪地为研究人员提供“时间感”和“星期感”,每逢周一,南极研究站会有“中国菜之夜”;前美国总统布什和他老爸老布什,还在某间高级中国菜馆拥有防弹玻璃专属包厢……

    2011年,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还设立“酸与甜:美国的中国菜历史(Sweet & Sour: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专区内展示历史上美国华人的饮食文化。中餐在美国看来的确很流行,不过,此“中餐”可非彼“中餐”。

    2
    美式中餐可能已经不是你我认识的“中餐”了

    前不久,知名博主“假装在纽约”发文“美国人吃的中餐都是什么鬼”,对美式中餐大肆吐槽,里面细数了几道美式中餐名菜,相信对于吃惯传统中餐的我们来说,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也叫中餐?”我们就来看看美式中餐到底是有些什么菜。




    美式中餐名菜:炒杂碎

    美式中餐的“鼻祖”:李鸿章杂碎(chow chop suey)

    菜如其名,这道菜取材肉丝炒菜丝,用牛肉丝、猪肉丝或鸡丝等,与绿豆芽、芹菜丝、笋丝、青椒丝、洋葱丝、大白菜丝或者雪豌豆等混炒而成。不过这是维基百科上的“美国标准版”,现实中的“李鸿章杂碎”则是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李鸿章杂碎”菜谱,印度人、菲律宾人都有一个“李鸿章杂碎”的自己的版本。“李鸿章杂碎”大抵是什么?只能泛泛地说,应该是什锦的、炖烩的,肉啊蛋啊这些高蛋白的原料全往里扔,可谓“杂七杂八的大总汇”是也。

    之所以叫李鸿章杂碎,是传闻它的起源跟李鸿章有关:1896年李鸿章游历美国时,由李的私人厨师带入当地。但美国现存最早的杂碎餐馆菜单是一张1879年波士顿宏发楼的菜单,现存纽约美国华人博物馆,说明“炒杂碎”在李鸿章访美之前已经存在。所以更为靠谱的说法是:美国为修铁路的工人作菜的华工厨子发明,或是起源于淘金热时期的中国餐馆。且跟扬州炒饭一样,厨师多为粤籍移民,也是其英语名称的来源:chow chop suey是粤语发音。

    虽然这道菜多半跟李鸿章本人关系不大,但是当年李鸿章访美确实是对推动“杂碎”和中餐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据称李鸿章在当地受到了盛大的欢迎,一时成为美国上下关注的对象。而先期进入美国的餐馆商人便借李鸿章之名,成功进行了一次捆绑式的广告营销,从而诞生了著名的“李鸿章杂碎”。1904年,《纽约时报》报道称:整个市镇上下,突然出现了许多中餐馆,“整个城市为了炒杂烩而疯狂”。在那个年代,男生为了吸引女生,为了给人留下见过世面的印象,就可以去带她吃“炒杂碎”。




    左宗鸡

    最知名的美式中餐菜品:左宗鸡(General Tso's Chicken 或 Governor Tso's Chicken)

    “李鸿章杂碎”跟李鸿章关系不大,而左宗鸡也跟名字里的“左宗棠”没什么关系。这道菜是鸡腿肉去骨,以酱油、太白粉腌制,连皮切丁切块,再下锅油炸至“外干内嫩”,然后以葱、姜、蒜、酱油、糖、醋、干辣椒等调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

    一般认为这道菜起源于湘菜,由彭长贵在1970年代(另一说为1950年代)于台湾所创,托名左宗棠,后风靡美国,成为美国中餐馆中的一道招牌菜。在中国湖南省反而较晚引进,甚至不被湖南人认同是湘菜。这道菜也是历经变迁,被各种发挥,也早已不是当年的版本了。李竞曾经带着现今美国“左宗鸡”的图片去拜访彭长贵,后者直呼“莫名其妙”。




    签语饼

    最有特色的美式中餐:签语饼(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

    签语饼,是一种脆甜的元宝状小点心,通常由面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烘成金黄或杏黄色,并且里面包有类似箴言或者模棱两可预言的字条,有时也印有“幸运数字”(如用于彩票等),翻译过的中国成语、俗语等,食用时轻轻将其拦腰掰开,便会得到印有中英文的签语。在美国及加拿大(其他的西方国家的也有),幸运饼干是中餐厅里的一道餐后甜点,但实际上在中国与其他东亚地区华人聚居的地区却反而没有食用这种食物的习俗。

    李竞调查称,签语饼是来源于日本,在京都城外现在还有些小型蛋糕店在制作签语饼,就像他们一百多年以前做的一样,大约在七八十年前签语饼随着日本移民传入了美国。二战时,美国收押了所有的日本人,包括那些做签语饼的人。就在这时候,中国人来了,发现了一个市场机遇,就据为己有了。所以,签语饼可以说是由日本人发明,中国人推广,最终给美国人消费了,成为美式中餐馆的一大特色。

    签语饼有多受美国人欢迎?2005年3月底,那一期的Powerball搅珠(像香港的六合彩)22、28、32、33、39、40,头奖得奖者110人,分布美国全国。为甚么忽然有一期的六合彩,会有百多人中奖?原来,110人中有104人是看了签语饼中的数字进而下注。

    当然,还有更多会让中国人有些苦笑不得的美式中餐:西兰花牛肉、扁桃鸡、炸蟹角 、芙蓉蛋,等等。总体而言,美式中国菜与地道中国菜不同的是,地道中国菜着重烹調蔬菜本身,而美式中国菜主要是用蔬菜作為配菜和伴碟,使用萝卜和番茄的菜料配菜比较多。地道中國菜則多使用當地出產的绿叶蔬菜如小白菜、芥兰 等,且多以新鲜的肉类和海鲜為主要食物。




    3
    美式中餐虽然有些“奇怪”,但反应了早期华人在美国的艰辛奋斗历程

    CNN曾有报道称,美式中餐没有任何不正宗的地方,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由中国人做,给中国人吃,而这些中国人只是恰好生活在他们的祖国之外。这或许也是一种理解美式中餐的角度,事实上,美式中餐的发展历史颇为不易,也从侧面反应了华人在美国的艰辛奋斗历程。

    ①“淘金热”伴“中餐兴”

    其实早在李鸿章之前,中式菜便随着华工出现在美国西部。美国史学界普遍认同第一代中餐馆19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美国西部洛杉矶、旧金山。那时洛杉矶还是个人口不足五千的小镇,所谓的“厨师”都是原来金矿华工或者铁路华工,他们卖饭菜的地方就是挂着中国食肆传统黄色三角旗的棚屋,在当时被通称作“chow-chow”。这原本是一种粤式菜,由于名声不及“杂碎”,没有太多资料流传下来。中国农民的家常菜,又何以会出现在当时尚属荒芜的美国西部呢?这就要从美国华工的起源说起。1848年美国与墨西哥战争结束后,加利福尼亚地区被并入美国领土,同年该地区萨克拉门托附近发现了金矿,“淘金热”随之兴起。随着华工不断涌入,来自广东一带下层民众的日常饮食也进入了美国,中式菜和中餐馆便发轫于此时。

    ②排华浪潮丑化中餐

    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华工的饮食习惯总是当地人的谈资笑料;有人恶毒地把华人称作“食鼠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收藏着一幅《山姆大叔的感恩节晚餐》的漫画。这幅漫画里,不同种族的人簇拥着山姆大叔坐在一张大圆桌旁,享用着各自的传统菜肴,唯独坐在山姆大叔右边的中国人夹起一只活生生的老鼠正准备往嘴里送。这种刻意的丑化与嘲笑,漫画中人那种鄙夷、厌恶的神情,无一不是排华浪潮的反映。

    ③中餐开始融入主流

    从1890年到1920年,排华运动的出现,加上之前进入美国的华工以男性为主,导致在美华人数量长期停滞。以洛杉矶唐人街为例,从1890年到1920年整整30年间,人口始终维持在两千人左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餐业必须要融入主流。

    为了消除人们心目中的不良印象,中餐店主们在门面上下了一番功夫。一些宽敞并且装修得富丽堂皇的中餐馆在19世纪后期出现了。为使客人产生亲切的感觉,中餐店主还会让侍应生们穿上当时流行的西式礼服。可要在充斥着怀疑和排斥的氛围中获得认同并不容易,一些有关中式菜及其食客的负面言论依然四处流传。

    1903年的一份《纽约时报》这样描述唐人街的食客们:“喜欢光顾杂碎店的人,都是些喜欢在别人睡觉后才开始进食的人。”所幸这样的批判不再是唯一的,人们也开始有兴趣对中式菜作进一步的了解。洛杉矶报纸上开始刊登“杂碎”的菜谱,写明烹饪所需的各种材料,如豆芽、什锦酱油、荸荠等。报纸还向读者建议:去找自家的华人洗衣工、清洁工谈谈,尝试说服他们把自己珍藏的材料拿出来卖。

    中式菜融入主流的一个迹象是1905年,有中餐馆开到了洛杉矶的市中心商业区。同年,有法式餐厅也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出售“杂碎”。到了1909年,随着洛杉矶华人大量转到市中心的第九大街和圣佩德罗大街居住和经营农产品,一个被称为“唐人街市场”的新华人社区形成了,中餐馆也随之在市中心蔓延开来。、




    ④“杂碎”行天下

    20世纪20年代,开业的中餐馆比任何其他类型餐馆都要多。尽管菜式已经非常美国化了,但是像豆角、白菜这类材料,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仍很新奇,试吃这些蔬菜不亚于一次冒险。如果客人们仍没勇气尝试,中餐馆里还提供用相对常见材料做的一些菜式,包括西杏鸭、酸甜肉、酱油鸡之类。凭借着这种乐于迎合的态度和善于吸收改变的创新性,中餐馆很快就在全美各地大量涌现,几乎每间店都会提供“杂碎”,同时也提供芝士汉堡和烤鸡。“杂碎”这个词悄然融进大众文化中,1925年,有首民间小调就叫《我走后谁帮你剁杂碎》;著名的爵士歌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还有首歌叫《杂碎圆号曲》,这首灌录于1926年的爵士歌曲曾风靡一时。

    20世纪30年代,食用中餐的时尚蔓延到了好莱坞,明星们开始流连唐人街的中餐馆,人们偶尔会看到彼得洛、格林斯特里特或者迪斯尼在那些餐馆里炫耀自己的筷子功夫。而在报纸的花边专栏里,记者们把中餐厅彩花楼(Tuey Far Low)与椰树林(the Coconut Grove)这种时髦夜场相提并论;当红的性感影星麦韦斯特则喜欢光顾“唐人街市场”里的万福楼。

    不过中餐爱好者们也会寻觅一些价钱相宜的去处。一段1937年的记载这样描述某间不知名的饭馆:“那些有钱光顾高档餐厅的人们都涌到了唐人街里最邋遢的一区,绕着街角排起了长队,一排就是半个小时,还要踮着脚穿过厨房才能进到餐厅里,桌上铺的桌布油渍斑斑,可他们却依然兴高采烈。”

    CNN一文最后称:美式中餐是中国人烧出来的,这段时间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地道”的中国原料,因为比起19世纪初,现在海外采购要容易多了。它迷人的历史唤起了来自香港、中国南方、台湾和大陆其他地区的人关于以前在这里的经历、拼搏和最后胜利的记忆。

    最后推荐大家看看TED中李竞的演讲。




    BBS提醒: 请避免提前支付订金、押金等任何费用,请与对方当面沟通,确认资质并看清条款。谨防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收藏收藏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SerenaZ 发表于 29-4-2015 05:52:32
    前排占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登录发布 生活求助 搜索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