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为网友发布信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帖最后由 ☆桃至☆ 于 2009-4-21 00:41 编辑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试图读了三次,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读了开篇就放弃了,第三次终于看完了很想写个书评,只是才学疏浅,恐词不达意。
乍一看题目都会觉得深奥难懂,书名几乎成了一句名言,以至于在我还没有看到书之前就听人们引用过。米兰昆德拉在耶路撒冷领奖,演讲中提到一句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其一,我们思考得越多,以为越接近真理,却发现我们反被上帝愚弄了。其二,作者本人代为解答:“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
这里,昆德拉说,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主人公托马斯就是这样,他以为自己身心都可以忠实于特丽莎,而现实却将萨宾娜抛给他,让他两个都无法割舍。这种折磨将他撕裂,宁可抛弃自由返回战火纷飞的祖国布拉格,然而现实是他又控制不住要和别的女人寻欢作乐。托马斯是个矛盾的主体,没有特丽莎,他就无法入眠,寝食难安。搂着这个“放在竹篮里顺流而下的女人”,他才能合上双眼,像个孩子般入睡。希腊神话里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宙斯对他违背神圣旨意的惩罚是每天派一只恶鹰去啄食他的肝脏。肝脏被吃掉多少,很快又恢复原状。这种痛苦的折磨他不得不忍受,直到将来有人自愿为他献身为止。托马斯一直都有一种与人偷情的负疚和罪恶感,但他却不得不以更多次的背叛来让自己释怀。我想特丽莎也许就是那个解救普罗米修斯的喀戎,本可以要求永生,但为了解救普罗米修斯,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的结局是托马斯和特丽莎永远的消逝在车祸之中。米兰昆德拉在书中使用了万劫不复这个词语,这如同一针安乐死的药剂,把人物和读者都推到了深渊,从故事中走出来的读者也许会自我安慰到:死才是两个人真正彼此忠于对方的解答。米兰昆德拉参透黑格尔,所以他说:“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的。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悲观主义无处不在,也许活的懵懂一点,我们才能得到幸福。
普罗米修斯是殉道者,他自喻:无论谁,只要他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制服的威力,就必须承受命中注定的痛苦。托马斯明知自己无可救药,就一面堕落,一面以此作为惩罚自己的工具,如同普罗米修斯脚上的锁链,有生之年永远无法挣脱。只要活着,每日重复不变的都是对自己的憎恶和难以遏制的重蹈覆辙。昆德拉自己的解释是:轻我走在尘土飞扬的石板路上,感觉到空虚之轻沉重的压在我的生命之上。
伟大的诗人但丁说:我曾去过那受光最多的天体,看到了回到人间的人,无法也无力重述的事物。因为我们越接近想望的东西,我们的智力越是深沉,记忆再也无法追溯它的痕迹。先知是无法开口的,活着的人只能用一次生命作为代价换取未知的可能。正应了书中那句话:生命因只有一次而沉重,因多种可能而轻灵。在大致的意念和精确的现实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无法想象的小小空白。这空白充满想象力,诱惑和危险,令人不得安宁。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BBS提醒: 请避免提前支付订金、押金等任何费用,请与对方当面沟通,确认资质并看清条款。谨防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