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区域置顶

      楼主: day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华] daya灌水专用贴---娱乐新闻灌死你, 多图杀猫(没流量的不要看)

        [复制链接]
      6141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2:32




        
      著名学者陈丹青(资料图)  
      吕丽萍一篇反同志的言论不仅将其个人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将同性恋这一长期以来处于暧昧、隐晦地位的族群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烈方式被推送至青天白日下任人评说。  
      在就吕丽萍所为本身对错长达一周的焦灼争论之后,我们有必要转移思路,从更深也更广的角度去思考此事。  
      为何一个公众人物的一篇对于反对同性恋的微博的转载可以引发如此声势浩大的一场争论?从明星到普通网民,从同性恋者到非同性恋者,从网络民意表达到国家级电视台就此发声,这一场表面看上去只是关于同性恋的选择问题的争论,其背后是否隐含了更深层次的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探讨的价值与意义?  
      某网站就此对话知名文化学者陈丹青、朱大可(《朱大可:这场讨论有助于改善同性恋受歧视的地位》)。从与他们的对话中,或许我们可以拨开事物表面,看到内部更深。  
      与陈丹青对话实录:  
      陈丹青:文革时期,同性恋要被枪毙  
      记者:演员吕丽萍通过个人微博发表对同性恋群体的看法,认为其是“罪人”、“羞耻”。2007年,她的丈夫孙海英也曾公开表示,同性恋是犯罪。你对此事的看法是?  
      陈丹青:这两口子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扮演50年代初一对革命夫妇,演得很好,很像。但是,今天是2011年了,他们还活在60年前吧。  
      60年前,美国,英国,欧洲一些国家,同性恋的社会处境也很难堪,舆论、法律都和基督教教义一致,社会上时常有侮辱或殴打同性恋者的案例,他们普遍被歧视。当时的先进国家都没过这坎儿,中国更别说了--所以我想,这对革命夫妇还活在50年代吧。得提醒他们,现在是2011年。  
      中国的60、70年代,文革时期,我亲眼看到多少次公审枪毙的名单最后几位,是同性恋。真的是罪,而且死罪。我在一部英国电影中看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尚未废除绞刑,同性恋者也在死刑之列。  
      旧金山发起第一次大规模同性恋抗议游行是在70年代。你去看前年刚出品的好莱坞电影《Milk》,纪念当时旧金山副市长的一生,他是同性恋者,第一个英勇地站出来联合受侮辱的同志们,发起顽强抗争,获得全美国和西方世界无数同志的声援。民权运动胜利后,他被选为副市长,后来在任内被谋杀,但原因不是同性恋问题。  
      60、70年代,同性恋抗争是民权运动一部分,跟当时的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同期前后发生,那是人类历史的重要时期,从此同性恋群体终于渐渐摆脱歧视,挣得平等和尊严。  
      它有一个大背景。为什么美国英国这么民主、宽容的先进国家直到50、60年代同性恋仍然这么难?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基督教自古反同性恋。  
      我参加过三次同性恋大游行,游行中,大部分沿街教堂大门敞开,神职人员会在路边摆放清水,慰问游行者,但纽约第五大道的 St.Patrick‘sCathedral(音译:圣帕特里克大教堂)关着门,有位年轻神职人员站在街边大声朗读圣经,向着游行队伍表达抗议。但那是绝无仅有的、带点卡通化的单一形象,看过去有点可怜,在千百人中就那么孤零零站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和人声淹没他,人群像避开什么似地从他两端绕过,群众满街欢呼,没人理他,但有人扭头笑他。  
      经过民权运动洗礼的美国人不在乎这类神职人员--当然,在美国,所有主张或立场都有对立者,都有表达异见的权力--今天,在中国,著名的演员在说,同性恋是“羞耻”的“罪人”。吕丽萍不是基督徒吗,请联络纽约那位 St.Patrick’sCathedral的神职人员吧。  
      不过我不会特别惊讶。中国在人权和民权问题上,根本还没起步。  
      陈丹青:古代中国,同性恋从来不是问题  
      记者:就你的观察,在中国大陆,目前,对同性恋的认知、接受程度,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陈丹青:应该这样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不光同性恋问题,男女关系问题,大量私生活问题,反正属于人权范围的大大小小问题,已经非常迅速得到社会的宽容,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共识达成非常快,绝对应该肯定。  
      另一面,中国的文化相对西方,比较阴柔、含蓄,西方同性恋的表达方式抗争方式,比较阳性,中国的同性恋的生存方式,遭遇侮辱、压抑时那种回应方式,可能比较温和、含蓄,不会像西方那么激烈,这和中国政治现实有关,也和本国历史和传统有关。  
      目前中国同性恋已经取得部分权利空间,至少像京、沪、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公开的同性恋街、同性恋酒吧、同性恋小沙龙,非常多,包括网站、交际圈,都有了。我陪纽约来的同性恋朋友去过北京同志吧,有些相当高级、干净、摩登,跟纽约比一点不差,这都是进步。  
      但我想说,在古典中国,同性恋从来不是问题,从来没有遭遇像西方基督教文明中那么严峻的困难,没有过。从秦汉直到清末民初,都是这样,同性恋根本不是问题。两汉四百年,皇帝有一半是同性恋,在民间,同性恋更不是问题。古典中国在两性问题上一向比西方文明要宽容,所以中国没有类似西方那样的性解放运动,性解放运动针对的男权社会和宗教问题,和中国问题不一样。  
      中国的困难是五十年代后完全学了苏联模式,高调道德化统治,同性恋进入黑暗时期,会获罪,会死。但从大历史看,那几十年还要算短的。现在又趋向缓和开明的状况,只是还没西方那么公开化,这是文明的差异。我们并不是事事不如西方,可是原有的传统,譬如对性向的宽容,却在西化过程中会倒退,会阶段性消失。  
      在欧美国家,同性恋早已不再是弱势群体。在中国,大都市的同志群体可能也不完全处于绝对弱势--希望我没说错--这就是时代的力量。但同志们仍然是一群自我避讳、自我克制的群体,有种种我们难以设身处地了解到的压抑,或者为难。我很想看到这次争论会揭开盖子,让声音发出来,多少改善这种处境。  
      记者:同性恋者本身所采取的避讳和克制,应该还是因为怕遭到歧视。  
      陈丹青:如果有歧视,我相信未必是政治歧视。社会大众的压力,需要有调查和数据。希望不至于和几十年前那样。因为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性的关系,他们可能会比较阴性,比较处于守势,选择沉默隐匿,不会采取特别激烈的公开方式。但我不知道我的判断对不对。  
      记者:你认为一个自由、进步的国度,对待同性恋的正常、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怎样?  
      陈丹青:第一,它的底线是不应该被禁止、被控制、被侮辱,这种状态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应该是成过去了吧?我不熟悉,不敢判断。这本来是一个被遮蔽的、暧昧的领域。我不知道在地方上情形怎样。  
      当然,那种公然的歧视、异样的眼光在每个角落完全消失,不可能。今天的欧美很多同志群体,尤其像美国这样严厉的基督教国家,在有些州,有些完整维持传统价值观的局部区域,同性恋仍然有困难,但他可以选择离开。各州对同志结婚的合法性,目前法律仍然不一。我清楚记得八十年代尾段纽约州率先通过同性恋婚姻法案时,举国议论,被认为是民权的又一次胜利。许多外州同志来纽约结婚。  
      今年刚上市的一部美国电影叫做《又一年》,讲一对女同性恋夫妇靠捐精养大儿女,幸福过日子,结果儿女好奇,找到了那位捐精的男子,一度处得很好,结果全家和这男子不来往了。十分微妙的关系,但把握得好极了,有意思极了,绝对是人类全新的家庭关系,爱的关系,爱的破裂与维护之间的尴尬关系……所有人看了都会懂得,但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有这种经验。  
      这是一部后同性恋时代的电影,也是全新的家庭电影。我的意思是说,中国目前尚在本次争论的是非层面,而在极度尊重人的文明中,艺术,一直在跟踪在发掘人性的无数可能,它的焦点早已不在性差异层面,可是它的动因,它的根源,还是人作为人的那点人性--真的,我们远远不了解人性。看这部电影,就是了解。  
      陈丹青:相比台湾,大陆同性恋生活在半明半暗中  
      记者:你理解那些反对同性恋的人吗?  
      陈丹青:我理解。  
      记者:你是如何理解他们的那种反对?  
      陈丹青:我对他们的理解是……你看:太多人仍然活在过去的价值观。人是由概念构成的,当他被一种概念灌输,当这种概念和他的生理反应长在一起了,你真的很难跟他说道理,他就这么认为,你没办法。  
      真正的自由社会,一个基本人权被法律保障的社会,你可以表达你的看法,但没有权利侮辱对方、歧视对方,你更不能公开说“它是一种罪”。不,没有人可以。你是一个公众人物,你是名演员,你这么说,反而涉嫌一宗罪。我不清楚吕丽萍这么说的深层理由,她是好演员,孙海英也是好演员。在西方,名演员的身份超越演员,成为公众的道德代言。中国亦然。譬如在艾滋病领域,蒋雯丽和濮存昕就是例子,善良与爱的例子。他俩最近把自己弄得像鬼一样,出演顾长卫的《最爱》。想想吧,好可怜的人。  
      记者:公众人物吕丽萍有没有权利利用自己个人微博来传播这样的言论,也是大家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陈丹青:除了同性恋问题,今天用博客来表达一种,怎么说呢,与今天这个时代完全悖逆的观点的例子,太多了。站在人性的立场,她不是有没有权利这样说,而是,“竟然这么说”,我非常惊异,所以我猜她有什么极端私人的理由非要这么说?你对自家儿子,或私人关系中的某人涉及同性恋之类怨怒,冲突,在家骂他、甚至打他--当然很可怜,很可哀--但没有社会影响、舆论影响。可是当你公开说,你便指向所有同性恋,包括同性恋的亲属和关系人,总之,指向一大堆生命。  
      记者:你认为公众人物该如何利用自己的微博,行使自己的话语权?  
      陈丹青:人得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人得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每个人都会说错话,但是对大问题,尤其是人性问题,你得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为什么说,说给谁听。语言可以攻击人,刺伤人,人会因为一句话晦暗一辈子,怨怼一辈子。  
      记者:主持人蔡康永就此事发表了这样的观点,“很多同志仍在排斥中受苦,这样的讨论再徒劳,也是一线微光。”你怎么看待这种讨论?  
      陈丹青:我相信蔡康永指的是大陆同性恋,据我所知,台湾的同性恋不是生活在“微光”里,而是活在白天--至少是上午吧--中国大陆的同志尚且活在半明半暗中。蔡康永能说这样的话,念及的还是暗昧状态中的大陆同性恋。台湾同性恋过了这坎了。我看过几部台湾同志电影,是对暗昧时代的沉痛记忆。但我也许夸张了台湾的开明度。  
      陈丹青:这是一个回归的阶段  
      记者:在对待同性恋方面,你觉得现在的中国大概与西方的哪个时期状态比较接近?  
      陈丹青:60、70年代吧。我们的许多问题总是落后大概3、40年左右。  
      这里涉及很复杂的问题。就是,当性问题、人性问题本来在相对宽松的传统里,100年前忽然遭遇西方,它会乱套。乱套之后,它会丧失很多原有的人性关系生态。中国一度跟许多基督教国家一样,认为同性恋是罪人,判刑、处死。现在是一个回归的阶段。  
      所以媒体应该借这个机会做事情,不要仅仅止于跟吕丽萍争论,这个争论会过去,但不要错过机会:为同志说话的人群--大部分一定不是同志--意味着新的价值资源,它绝不仅仅指向性问题,而是人的整体状况,这是目下中国的稀缺资源,有待开掘的资源。  
      公共媒体,包括对这个问题有研究的人士,快来告诉大家,譬如,中国从前在同性恋文化上有过哪些诗篇,哪些事例,西方同性恋的压抑和解放,又是经历怎样的历史,我们在同一问题上面对的挫折、经验,有哪些异同,等等……总之,让大家知道,唤醒大家对民族文化的良性记忆,我们原来有非常良好的,有意思的传统。你要是读到汉代帝王的同志恋爱诗,读到先秦早古最原初的同志歌谣,太淳朴了,比男女情爱的歌谣,另有一种泼辣壮健,可是又体贴又细腻,没法子形容。我想这要比一场网络争论更有益,影响更久远。  
      记者:如果你的女儿有一天告诉你她是同性恋,你会是什么状态?会反对吗?  
      陈丹青:不,绝对不会,我在游行中不止一次亲眼看到美国父母陪着同性恋孩子一起游行,你不可能无动于衷。没有比一个活人站在你面前告诉你他是怎么面对家里的问题,更有说服力了。我女儿早就都问过我,我说如果是,把她带来,你们要结婚就结婚。  
      记者:吕丽萍在发表了对同性恋的歧视言论后,台湾金马奖主席侯孝贤表示,本届金马奖可能会暂缓考虑邀请吕丽萍赴台担任颁奖嘉宾。  
      陈丹青:侯孝贤说得对呀,有种啊!这就是人的立场,人的立场必须大声说出来。颁奖是件小事,人的立场才重要。侯导说得对呀,我更敬爱他。  
      记者:这很可能是侯孝贤导演的个人意志,但却直接与金马奖是否要邀请吕丽萍颁奖直接挂钩,这合适吗?  
      陈丹青:奥斯卡世面见得多了!奥斯卡遇到人权问题,政治问题,不客气的,奥斯卡在大问题上从来不让步,弄得谁都下不来台,他不管。在西方,真的是人权高于一切,台湾现在也一样吧。什么金马奖奥斯卡奖,小事情,人权高于一切。  
      记者:吕丽萍本身是基督徒,她利用个人的微博言论空间,转发反对同性恋的言论,她应受到大众如此大规模的讨伐吗?  
      陈丹青:网络和微博便是如此--不是应该和不应该,而是传播带来传播。目前群众对她和对郭美美的讨伐,不一样。问题不一样,对象也不一样。我不知道目前吕丽萍如何回应。任何被围攻的人都不好受的。我为她难过。她在家里对儿子这么指骂,或者对她哪个哥们姐们指骂,那是私人事,没人知道,现在她公开说这种话,因为什么?她在伤她自己啊。我不上网,没微博,如果我有……我不知道。我常会大怒,可是去骂一个我欣赏的演员?作孽啊。她怎么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2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3:12




        
      伊能静  
      从16岁离家出走开始在娱乐圈打拼,伊能静一步步充实着属于自己的娱乐王国。  
      艺人、主持人、歌手、作家、编剧,甚至服装设计师……每一样,伊能静都做得有模有样。  
      然而,真正触动公众的,并不是她做了什么样的工作,而是她年过40依然有着一张少女的脸孔。难就难在,作为一个有故事的女人,眼神中却始终有着一抹天真。  
      在这个圈子里  
      她如鱼得水  
      一个月内两次见到伊能静,她的打扮永远是芭比娃娃似的卷发配短身小礼服。女明星中,她算是非常健谈的一个,也能随时随地放下身段跟你开一两个玩笑,不拘谨,不放肆。  
      在上海做专访,她说:“我拍照必须站在电影的海报前,你要是硬不想宣传这个片子,回去找人切图片好了。”一副老朋友间心照不宣的口吻。  
      辗转到了北京,她一进会客室就说:“我盖一个毯子在身上好不好?我的脚指头破掉了。”那种小女孩似的娇嗔,连女子都要让她三分。  
      从16岁出道至今,她在这个圈子太久了,面对记者的时间可能比面对家人还要长,别的明星对着记者可能戒备紧张,而伊能静,如鱼得水,挥洒自如。  
        
      娱乐达人  
      我的心里住着个电影梦  
      在影片《回马枪》的发布会上,记者让任达华评价伊能静,他说:“这个女人我看不透。”而朋友们眼中的伊能静则是“一个深沉的小孩,一个纯真的大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心里始终埋藏着一个关于电影的梦想,甚至遥想着开一间属于自己的电影公司。  
      华商晨报:已经是这个年纪了,却总是这么清新甜美,不怕别人说你装嫩吗?  
      伊能静:好多人说我装嫩,是因为我有能力过这样单纯的一种生活。要珍惜这样的能力,让自己从心里往外一直可以年轻。为什么不努力让自己漂漂亮亮,让每一个见到你的人,都觉得“哦,你是那么快乐的”。  
      华商晨报:任达华说他看不透你。  
      伊能静:这个问题我其实可以替华哥回答。我们两个在片场其实是性格互换的那种,他是大男人,但是就细心得要命,超级会照顾人。而我虽然看起来非常小女生,但其实我的性格很像一个男孩子,跟我外表表现的都不太一样。  
      华商晨报:这一两年你似乎要将工作重心放在电影上。  
      伊能静:是的。其实也在做些别的,但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在台湾就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回马枪》拍摄的时候对于我来说虽然辛苦,但是也有很大的挑战,包括激情戏什么的,这个过程现在看回去都非常珍贵。  
      华商晨报:有没有想过自己做一部电影?  
      伊能静:想过。从筹备资金到选演员再到拍摄……这个过程对我很吸引。我想我要开一间公司就会叫“童梦”,就是电影是我童年的梦想。不过我首先不会想要拍侯孝贤那种闷闷的片子。我其实想要请周星驰合作,喜欢那样风格的电影。  
       美容教主  
        
      女生就该好好打理自己  
      伊能静对于美容颇有心得,除了出书、在节目中介绍美容经验以外,她还常常在微博上跟粉丝分享自己的美容经验。伊能静对服装设计也颇有心得,拍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时候,她就曾经自己设计旗袍并在拍摄时被大量使用。  
      华商晨报:你介绍的那些美容心得,是从别的地方学来的还是自己摸索?  
      伊能静:有一些是跟别人交流的。但是有很多其实我是拿自己作为试验品,我试过了确实好的才告诉大家。但是我也有过适得其反的惨痛教训。  
      华商晨报:但是如果不是艺人,要不要这么辛苦地去坚持美容?  
      伊能静:这个度你可以自己去把握啊,但是我会提供一个我认为更好的建议给你,女孩子总该好好爱自己,尽量好好打理自己啊。  
       甜美辣妈  
      跟儿子撒娇是一种享受  
      不论伊能静多么才情与美貌并重,她依然要面对爱情世界里的坎坷。曾经沸沸扬扬的与黄维德牵手事件,让她背负着感情出轨的罪名,也结束了与庾澄庆9年的婚姻,还失去了儿子“小王子”的抚养权。但是她每周都会去探望儿子。任何时候,伊能静出现在公众面前,都不避讳谈自己的儿子。只不过现在,那份自豪里又多了几分想念和怜惜。  
      华商晨报:现在还期待新的恋情吗?什么样的男人是你喜欢的类型?  
      伊能静:我永远期待美好的爱情。我欣赏的男人就是他必须有自我。如果我爱上他,那就是我爱上他,跟他是做什么的,多大年纪或者有没有钱,都不是我考虑的内容。  
      华商晨报:一直不停工作,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瞬间,心里会不会觉得痛?  
      伊能静:这个其实是最痛苦的事情。可能小朋友小的时候他自己不觉得,但是作为妈妈,每一次见面都看见他有了新变化,就会一边很自豪一边很伤感。我牺牲了陪伴儿子的时间来拍戏,我得到了什么?我就只有更努力才对得起自己这么沉重的付出。  
      华商晨报:有没有试着减少一些工作回去陪儿子?  
      伊能静:不只是想,一直以来都在这么做。尽可能减少一些工作,孩子毕竟是第一位的,工作永远要排在宝贝的后面。但是作为妈妈,也要工作啊,也想要让孩子以我为骄傲。  
      华商晨报:你是那种很严厉的妈妈还是那种特别溺爱孩子的妈妈?  
      伊能静:我觉得都不是,我是那种会撒娇的妈妈。跟儿子撒娇也是一种享受,就好像说,哦,我不只是妈妈,我也是个小女生,我们可以一起玩的那么开心,那么平等,很享受这样跟他在一起的时光。  
      人物简介  
      1969年3月4日在中国台北出生,当时取名吴静怡。后来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给一个日本人,因该日本人姓伊能,故改名伊能静江。她16岁时返台并进入了演艺圈,延用日本名,并简化为伊能静。  
      2000年2月14日,伊能静与台湾歌手庾澄庆结婚,结束13年的爱情长跑,并于2002年3月16日于美国产下一子。2008年因为被拍到与黄维德的牵手照引发风波,双方于2009年离婚,目前处于单身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3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3:43




        
      谢霆锋8日一身轻松现身张栢芝阳明山庄豪宅。(图/太阳报)   
      9日出版的香港《快周刊》爆料,在张栢芝与陈冠希高空自拍之後,谢霆锋花百万港币(约新台币470万)请来私家侦探跟监妻子,而这名侦探非等闲之辈,曾在美国FBI任职。   
      锋芝婚变一个半月以来,这对始终隔空喊话尚未面对面讨论,8日两人各自返回香港展开对谈,除了讨论离婚事宜,一对儿子Lucas、Quintus的扶养权也成重点。   
      据港媒报道,谢霆锋当晚抵达张栢芝寓所後,两人却如路人般无视对方,先前两人虽然已经有所共识,要把对小孩的伤害减到最低,不过这回长达90分的「锋芝会」却是没有达成共识。   
      《快周刊》惊爆谢霆锋跟监张柏芝,并收集对自己有利的数据;报道中指出谢家已握有张栢芝的「把柄」,对於监护权之争将会有关键帮助。   
      虽然离婚与否以及小孩监护权问题未完全解决,但谢霆锋这回在父亲谢贤的陪同下见到两子,在与张栢芝闹僵的氛围下,看到小孩却让他首展笑容,不仅将 Lucas拥入怀,更吻了小儿子Quintus,好心情挡不住。只是谢霆锋结束会面後,也选择不留在张栢芝寓所,分居传闻不攻自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4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4:22




        
      《建党伟业》中周润发饰演袁世凯(资料图片)  
      昨日,一封署名为“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向《建党伟业》导演发去的公开信在网上热传并引发较多评论,信中称《建党伟业》对袁世凯及其长子袁克定的描述有不当之处。  
      早报记者昨日就此致电该片编剧董哲,他就这一质疑做出回应表示,《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有其特殊性,既要尊重历史,同时也要留有一定艺术创作空间,而对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的问题,他称“初中课本就有定论。”  
      袁氏家族联谊会:  
      吁客观展现历史人物  
      共识网于昨日刊登了名为“袁氏家族联谊会:致《建党伟业》编导的公开信”,落款日期为7月7日。  
      公开信中指出了两大疑点,其一是袁克定的人物形象严重错误,信中表示:“虽然影片中袁克定的戏不多,没有更多情节,但人物形象应该与本人相符。影片中编导错把袁克文当成了袁克定,这样的错误在这样一部史实片中出现是极不应该的,是非常低级的,也反映了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其二是袁世凯从未签署所谓的“二十一条”,信中指出:“影片中编导指称袁世凯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只是签署了《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和《中日关于南满即东蒙古问题条约》,这两个条约加一起也只有十一条,而且没有出卖主权的条款。”  
      公开信的结尾处称,“今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袁世凯96年前担心和戒备的事情在74年前发生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的。”  
      公开信还表示,“诸位编导,我们对您的作品提出指正,并不是仅对您及您的作品,而是希望还原那段历史,还那段历史以真实面貌,更加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  
       编剧:  
      课本里有历史定论  
      昨日,早报记者就此致电该片的编剧董哲。对于相声演员李菁在片中饰演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人物形象不符合的质疑,董哲回应:“演员不是本人,形象上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并且他只有一场戏一句台词。”  
      对于袁世凯是否签署了所谓的“二十一条”问题,他直言:“这个要去问搞历史的人,这些初中课本里都有的历史定论,不是我们编出来的。”  
      早在电影上映前,董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在写作这个剧本之前,就先罗列了大量历史事件的提纲。从1900年‘庚子国变’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间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拉了一个清单。这部电影有它的特殊性,要尊重历史,同时还要留有一定艺术创作空间。我尽量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进行剧本的写作。因为电影不是历史研究,我们只是去表现,通过叙述把这三个阶段表现出来就好了。当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有所取舍,不是摆在面前所有的菜都要夹到自己碗里。”  
      学者:  
      重评袁不可矫枉过正  
      近几年,重新审视和评价袁世凯在史学界不乏其人,如著有《袁氏当国》的史学家唐德刚生前评价袁世凯说:“根据他晚年的所作所为,公正而深入的历史学家,也无法否定他是‘乱世之奸雄’。但通观他一生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各方面的领导才能,读史者也不能否定他是‘治世之能臣’。”唐德刚也认为,袁世凯做一些事时不免“以小人之心,做流氓之行”。  
      近几年,一些学者试图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至于对袁世凯等人的评价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象,历史学者唐金培撰文认为,对袁世凯这样复杂多变的历史关键人物,应当还原到当时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矫枉过正,更不能有意无意地替他擦洗污点,否则袁世凯重新评价问题就难免有为其翻案的嫌疑。  
      “如在袁世凯告密是否直接导致戊戌变法失败这个问题上,尽管学术界尚存分歧,但几乎一致认为袁世凯告密是毋庸争辩的史实。不管如何,袁的行为出卖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铁的事实。从这一点看,袁世凯卖国的罪名是任凭怎么洗也洗不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5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5: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6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5:41




        
      女演员詹妮弗-安妮斯顿  
      曾因主演著名情景喜剧《老友记》而成名并获得不少大奖的好莱坞女演员詹妮弗·安妮斯顿7日在好莱坞中国剧院门前广场留下了自己的手印和脚印,成为获得这一殊荣的近200位影视明星之一。安妮斯顿的男友贾斯廷·泰鲁等人一同见证了这一光荣时刻。现年42岁的安妮斯顿说,能把自己的手印和脚印留在广场上,她倍感荣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7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6:12




        
      评委泪洒金钟奖  


        
      金钟奖评委抱头哭 疑有隐情  


        
      金钟奖评委抱头大哭  
      在深圳卫视“中国流行音乐金钟奖”总决赛首轮男子组比赛决出12强后,一直以“纯爷们儿”形象示人的谷峰潸然泪下,接着,评委席上的“肥妈”也眼角渗出泪水,引得本来安慰肥妈的评委组长王晓锋也低下了头,一头长发遮住了脸,只用头顶对向镜头。最后五位评委竟围成一团,抱头痛哭。  
      这个只有在篮球比赛中才会出现的场景,居然在国家级流行音乐大赛的现场上演。现场观众无不错愕。究竟是什么让几个大男人和超级乐天的肥妈抱头痛哭。这可以说是任何音乐类比赛都没有也不会出现的场面。  
      谷峰:因为“割肉”之痛  
      评委席眼泪的源头是《见字如面》的演唱者,国家一级演员谷峰。在赛后谷峰透露自己哭的原因是最后PK的崔楠和王胤祺两位选手都是自己非常钟爱的。他不愿意看到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离开这个舞台。谷峰说:“虽然以前的比赛也有出现过两位优秀选手PK的局面,但是那些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瓶矿泉水和另外一瓶矿泉水的区别。但是,今天的崔楠和王胤祺却像是我身上的两块肉,割肉能不流眼泪吗?”赛后的谷峰在凌晨6点就发出了微博,直言本场比赛跟他自己亲自参加过的那一届青歌赛一样难忘。  
      肥妈:我被感动了  
      第一次参加金钟奖评审工作的香港艺人、经纪人“肥妈”,在首轮的三场比赛中始终以乐天派的形象出现。唱自己的歌、陪选手跳舞,为保护草根选手甚至不惜与李敖之女直面对掐,还在赛后直斥李文“肤浅”、“没阅历”。短短三天,“肥妈”跟一帮素不相识的选手结下深厚感情。本次比赛男子组实力非常强劲,第一轮比赛又是一次淘汰大半选手的44进12的比赛。场面之激烈残酷,可以想象。赛后“肥妈”告诉记者,自己流眼泪是因为太激动,“我们都很关心和爱护那些热爱音乐的人。”  
      王晓锋: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找我走后门吗?  
      作为本届大赛评委组的组长,王晓锋在赛后透露了三点痛哭的原因。其中第三点,最为值得玩味。他说自己跟了9个赛区,所有的选手都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下子淘汰了这么多优秀选手,心有不忍;第二方面,金钟奖是流行音乐唯一的政府大奖,其影响力巨大,牵引着内地流行音乐的方向,所以,自己三场比赛都如重担在肩。三场录完,如释重负。在被问及往届比赛其实同样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本场比赛特别激动时,王晓锋突然平静地反问记者:你知道每天有多少人给我发短信打电话吗?来自各方面的关系,都想在比赛中走后门。但是,音协的领导支持我,我也在开赛仪式上庄严承诺过,一定要把本届比赛办成“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对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负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8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6:44




        
      杨思琦被网友拍下与母亲及吴帅照片。  


        
      杨思琦微笑不响应任何问题  
      北京时间7月9日消息,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因狠甩九年男友李泳豪形象插水的杨思琦,再被爆新欢是前跳水队名将吴帅。昨天事件主角杨思琦现身拍摄节目,全程保持微笑避谈吴帅。至于输家李泳豪,被指前晚新剧庆功现场借酒消愁喝到大醉,看见杨思琦与新欢照片更是怒爆,不过李泳豪强调喝醉只因开心,并拒回应杨思琦新欢曝光一事。  
      盛传是杨思琦新欢的Andy Ng,被爆是前跳水队名将吴帅,二人被指在○八年北京奥运结缘,前天网上更疯传杨思琦与母亲及吴帅逛街照。一直对种种传闻不愿响应的杨思琦,昨天下午二点廿五分现身为无线节目《宠爱有家》开工,吸引大批传媒追访。虽然新欢曝光,杨思琦面对传媒时仍气定神闲,保持微笑,相反工作人员十分紧张,不时叫记者走开。  
        
      否认向无线请假  
      问杨思琦是否“有喜”,及是否因Andy Ng与李泳豪分手?她均没有回应。再问她是否向无线请假?她否认称:“我没有请假。(是不是想结婚?)不响应你的问题。”为免受传媒骚扰,拍摄期间宠物店职员走出拉闸,让杨思琦专心拍摄。  
      杨思琦在下午四点左右离开宠物店,再追问她男友是否吴帅,及男友是否前港队跳水队员等问题,她均不予理会。最后问她:“说真的,你男朋友是不是吴帅?” 杨思琦才抛下一句:“我不回应。”之后便上车直驶铜锣湾另一上楼宠物店。杨思琦下车后,再锲而不舍追问男友是否吴帅及吴帅是否Andy Ng等一连串问题,杨思琦依然没有响应,只是继续保持微笑。  
      一度传泳豪失踪  
      另消息人士指李泳豪前晚在新剧《拳王》庆功宴时,因目睹杨思琦与新欢甜蜜照大受打击,借酒消愁之余,更一度失踪,令家人十分担心。就传闻求证李泳豪,他澄清自己没有失踪,只是跟车队朋友开会。问到前晚是否喝醉?他淡定表示:“庆功开心就多喝了点,千万不要误会借酒消愁。”再问他是否看过新欢照片?他淡然说:“不说了。(还生不生气?)庆功宴答了几句,之后都不响应。”  
      至于其孪生哥哥李泳汉,则指弟弟前晚回家时一身酒气:“隔几个身位都能闻到,他情绪好失落,平时回来会和我们聊天,那晚一冲完凉就睡了。”李泳汉又指李泳豪最受刺激是看到杨思琦与新欢的照片:“见到他们那么甜蜜,正所谓宁知莫见,再加上思琦妈笑到合不拢口,他真是非常难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9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7:25
      ?  



      ?  
      棒球场是球迷看球的地方,若想做别的事,可能得小心不要被拍到,否则就得受社会公评。日前一群红袜迷在场边看球,两男两女聊着聊着,一名男子不晓得到底想抓住哪颗球,竟一手抓住旁边女性友人的胸部,女子非但没有生气,还和其他叁个人一起大笑。  
      只是,男子「不叁不四」的行径全被转播单位《NESN》拍下来,球迷看到画面後也进行侧录。当男子伸出魔爪时,他们的後面正好是一对父子在看球,小孩就在自己的正後方,却还是做出儿童不宜的事,影片被放上网後受到大肆挞伐,还有美国网友反讽,「这是ESPN本周好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50
       楼主| daya 发表于 20-7-2011 19:18:00




        
      1 / 19  


        
      2 / 19  


        
      3 / 19  


        
      4 / 19  


        
      5 / 19  


        
      6 / 19  


        
      7 / 19  


        
      8 / 19  


        
      9 / 19  


        
      10 / 19  


        
      11 / 19  


        
      12 / 19  


        
      13 / 19  


        
      14 / 19  


        
      15 / 19  


        
      16 / 19  


        
      17 / 19  


        
      18 / 19  


        
      19 / 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登录发布 生活求助 搜索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