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为转载/翻译内容,仅代表原文作者或原媒体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在世界变成“地球村”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异国他乡工作学习。在许多国家,本国人与外国人和睦共事早已不再新鲜。然而,澳大利亚女作家帕米拉.杨却发现了一条职场“国籍潜规则”。
在新作《升职》一书中,帕米拉.杨采访了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100家上市公司的负责人,采访了16个城市中26种不同行业的从业者。结果显示,提拔员工时,澳大利亚许多企业更青睐本国员工,或能够说一口纯正英式英语的白人,亚裔或其他种族的员工即使工作成绩优秀也往往要“靠边站”。
国籍或种族不仅成为升职的障碍,也是求职时的隐形栅栏。一位在澳大利亚出生的穆斯林女孩,一直用辛迪.穆罕默德这个中东色彩浓厚的名字投递简历,总是石沉大海。更换为辛迪.马克拉姆的名字后,却立即接到曾拒绝过她的那家公司的面试通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通过发送模拟简历的方式,对“国籍潜规则”进行研究,发现凡是使用“非英语式”名字发出的简历,至少要投递两次以上才能获得面试机会。这种区别对待使“任人唯贤”变成了“任人唯名”。
职场“国籍潜规则”盛行的深层原因,源于对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缺乏包容与理解。麦觉理集团执行董事戴安.格雷迪解释道,在提拔雇员时,公司主管会觉得选择具有亚洲背景的人有点古怪,甚至感到是在冒险,因此更倾向于选择白人男性。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造成的鸿沟,找工作和职场晋升中的不同境遇,不但抑制了外籍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减少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削弱了公司的竞争实力与创新能力。
跨国企业承担着跨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功能,企业员工在国籍、种族方面的多元性,为不同文化的沟通、融合创造了条件。如果企业领导者能够正视员工的差异性,促进劳动力多元化的同时保证公平竞争,将提高企业的创造性与革新精神,使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得更稳、更远。
作为移民国家,种族与文化构成的多元性是澳大利亚的社会特点。澳大利亚政府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们的和谐生活,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可是,“国籍潜规则”现象表明,破除“看不见的歧视和障碍”,光靠政策是不够的,把好政策转化为用人单位的实际行动,才是消弭“国籍潜规则”的关键。
|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编译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AdelaideBBS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编译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