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区域置顶

      一个华人家庭海外奋斗的30年:给同胞诚恳建议(图)

      [复制链接]
      食在ADL 发表于 6-3-2019 10:29:03

      本篇内容为转载/翻译内容,仅代表原文作者或原媒体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海那边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位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的华人,一家人从一无所有到事业有成的奋斗故事,她对于在美国的生存规则有自己的理解,并对现在想要去美国的中国同胞,有一些诚恳的建议,我们一起来看。

      105700qib6ikyr8k3c2yzd.jpeg

      1

      下飞机后

      我身上就剩下50美元

      80年代末,我刚刚小学毕业,一个人坐着飞机前往美国,和那边的父母团聚。下了飞机之后,父母在机场等着我,当时兜里揣着50美元路费,没舍得花一分。

      因为我知道,这50美元,也是父母在美国从牙缝里省下来的。

      我们家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出生于70年代末,在我出生之前,父母都经历了他们人生中最灰暗的十年,在最该学知识的年纪,被耽误了。后来,他们相识相爱,面对着刚刚打开的国门,做出了去美国的决定。

      先是我的父亲拿到了留学签证,去美国念书,两年后,我的母亲也去美国念书。当时一家人的收入来源,是父亲在大学里做助教的津贴,和每天几个小时打零工的报酬。尽管经济上并不宽裕,为了能够把我带在身边更好地教育,他们还是选择把我接到了美国。

      从此之后,我就告别了出生的中国,在美国一直生活到现在。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我们一家人在美国30多年的经历过程,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处处受歧视、被欺负,到后来生活条件的逐渐好转,用一句中国的俗语,这个过程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在美国本来是“政治不正确”的,现代西方经过几代人的改造和努力,已经基本确立了“人人生而平等”,“职业不分贵贱”的价值观。在这里之所以用这个“人上人”的俗语,只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我们一家人在美国的变化,并没有炫耀的意思,更没有看不起现在条件不如我们的家庭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用这个俗语,只是为了突显我们一家人这30多年来在美国吃的苦头。“任何幸福都是通过努力得来的”,在美国,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2

      就是要吃美国人不肯吃的苦

      才能在美国做“人上人”

      这30多年来,所有的苦里,最令人难以下咽的,不是贫穷,不是劳作,而是被歧视和欺负。

      大家看今天的美国,公然的种族歧视是没有人敢的,一个人在美国可以公然骂政府、骂总统,但是公然说出种族歧视的言论,会立即成为全民公敌。如果有哪个名人敢这样做,基本就属于现在中国所说的“劣迹艺人”,属于自毁前途。

      但这只是现在,30多年前的美国,对亚裔的歧视和排挤还是时常发生。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除了上学,每天清晨还要起来送报纸,周末给人家剪草坪来贴补家用,当时一个月下来也能赚200美元,都交给父母贴补家用。

      有一天,我去送报纸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一个中年男人,立马跟他说“Sorry”,其实说撞到,也只是碰到一下而已,我当时骑车速度很慢,应该没什么大事的。结果他起身看到我,可能觉得我好欺负,立即对我大发雷霆,还砸坏了我的脚踏车。当时我就吓哭了,推着我坏掉的脚踏车回到家里。这样的遭遇不止一次,还有人大声呵斥我,叫我“Get back”!

      受欺负哭着回来,妈妈也抱着我一起哭,我边哭还会边说:“妈妈,我们为什么要来美国”?

      爸爸等我哭完,蹲下来跟我说:“佳佳,我们是在别人的国家,肯定会受到别人的欺负,我们只能尽快得强大起来,才能不被欺负”。

      我直到今天依然很佩服爸爸的作风,他不仅仅是嘴上说说“尽快强大起来”,他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他会为了自家的利益,不惜去争去抢。有一次,他发现和他做同样工作的一位白人助教拿的津贴比他高,就投诉到校方董事会,董事会不解决,又一路投诉到当地工会。

      当时妈妈是有些害怕的,怕爸爸这样投诉跟学校的关系搞僵,弄得丢了饭碗,另外,妈妈身上还是有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不愿意为了一点小钱去跟人起冲突。但爸爸这样做有他的道理,因为只要工会介入了,学校就不敢开除他,而且,同工同酬,学校如果敢因为种族问题在这方面有所歧视,那就是个丑闻,不管从哪方面看,自己都会达成诉求。

      后来爸爸常告诉我,我们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一点毛病,逆来顺受。在美国,不管什么事你要去争取,你如果不争取,人家会默认你放弃了,根本不会同情你。

      除了这条生存规则,爸爸还教导我说,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奋,全世界没有比中国人更勤奋的民族了,除了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还要保持这个传统,这样我们才能在美国过得比任何种族的人都要好。

      说实话,很多美国人也是蛮勤奋的,美国不管多有钱的家庭,小孩子都要靠自己去打工来赚零花钱,但是美国人不会把勤奋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他们该度假的时候度假,该大手大脚的时候从不考虑后果,而我们则不同,我们明白每一分钱的用处,明白存款的重要,我们会把买房、装修、换好车这些很具体的事情当成人生的一个个小目标,然后用全部力量去达到。

      用爸爸的话说,我们就是要吃美国人不肯吃的苦,才能在美国做“人上人”。

      正是靠着这些家庭教育,我从小就不怕吃苦。从中学开始就一路打工存钱,上大学后,尽管学业繁重,依然坚持打工赚钱。美国大学宽进严出,论学习的辛苦和难度,绝不是现在很多国内大学那样混日子就能拿到毕业证的。大学四年,每天早上6点起来,上一天的课,然后晚上在图书馆温习看书直到11点,周末还要去打工,就这样四年来没有一天休息,现在想起来,那四年真是苦。

      但美国也有美国的好处,那就是阶层的流动性并没有锁死。不管你是什么种族、什么肤色、什么信仰,只要你有真本事,人家就认可你,你就能一步一步跨越你的阶层,这个就是“美国梦”。

      毕业后,我去了一家医院做药剂师,别人一天干8小时准时下班,我一天干12小时。我一开始也怕这样卖力表现会被同事排挤,但我很真诚地跟每个人说,我就是这么个人,勤奋是我们中国人最优良的传统。大家看到我真诚坦率的样子,也都接受了。所以,该我加薪、升职的时候,没有人会嫉妒,因为他们知道,我的努力他们做不到,也不想这样做,所以,他们也认为很公平。

      如今,父母退休了,在家里种花种草,有兴致了就到处旅游,而我和先生一起,开了自己的诊所,有了稳定的事业,我依然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对我来说,这就是生活。

      3

      给想要来美国的同胞一些诚恳建议

      30多年来,不仅仅是我们一家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洋彼岸的中国,变化也是飞速的。现在来美国的中国人,和我们那个时候来的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美国经常能看到春风得意的中国游客和留学生,他们不再寒酸,不再畏缩,他们财力雄厚,前呼后拥,在美国指点江山,好不神气。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也为中国的变化感到高兴。

      说实话,现在的美国,只适合中产以上的中国人来,来消费,来投资,来送孩子上学,甚至来生孩子,这些需求美国都能最好地满足。

      如果只是想来打工赚钱,那其实美国的机会并不比现在的中国多,并且现在特朗普的政策查非法移民特别严格,过几年会不会有所放松,现在还不知道。反正这些年,连福建人都越来越少偷渡过来了,可见行情冷清。

      还有就是想来美国蹭福利的,之前网上有人写过在美国当穷人吃福利的,很多老美、老墨就是这样,自己有手有脚却不工作,还要生一大堆孩子,领国家的福利。还有就是一些老一辈的华人,骨子里喜欢占小便宜,经常排队去领救济然后拿去倒卖。

      说真的,我真的看不上这样的生活,不管在哪个国家,不管在什么地方,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吃别人不肯吃的苦,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编译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AdelaideBBS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编译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ish-bones 发表于 6-3-2019 10:39:41
      喜欢你的文章 很多的正能量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登录发布 生活求助 搜索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