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本版置顶

      楼主: guwanq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车检与过户] 我是那么的不喜欢日系车

        [复制链接]
      61
      2JZ 发表于 3-12-2009 22:36:23
      本帖最后由 2JZ 于 2009-12-3 23:37 编辑

      65# mattxia

      兄弟你说的很好很好!!!!!!

      楼主觉得有道理,要过程,那这个过程中就不要说话说的那么绝对。

      前面几楼的有个人虽然说话脏字连篇,非常不雅,但他提供的网站你好好看看的话就会发现人家起码又真凭实据。看看欧洲的星评,就明白其实日本车不是那么差了。你要用一样粗俗的语言回敬也没人管,但起码你像他一样拿出证据来啊!

      本来这个帖子就想法而言也没什么。但楼主光一个标题就会让一群人火大。你可以看不起那些车,但你非要说人家在路上开的是棺材就很不对了!如果你现在开欧洲车,而且是自己赚钱买车养车的话,我没资格说你。但大部分学生在这里还是花的父母的钱买车养车,那么多要求,你当人人都那么有钱舍得花吗?然后因为这种原因我们就开着你口中的棺材在路上转悠等死吗?要想装谦虚,那说话时也请注意技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happywas 发表于 4-12-2009 21:17:34
      本帖最后由 happywas 于 2009-12-4 22:32 编辑

      澳洲开欧洲车太奢侈了。。。。

      楼上的说得不错

      顺便顶下日系的2J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优质服务 发表于 4-12-2009 22:12:47
      本帖最后由 优质服务 于 2009-12-4 23:14 编辑

      转一个爱卡上很著名的关于吸能技术的帖子,我也觉得欧洲那个测试有缺陷,测试是撞钢板,但是现实中很少机会会去撞钢板或者墙壁吧。车撞钢板的驾驶员存活率和车撞车的时候不是同一回事情的。

      有时间的看看咯~哈哈

      转:什么是吸能! 碰撞.吸能原理.车碰车,越硬越重的车越安全。
      [转载] 碰撞.吸能原理.车碰车,越硬越重的车越安全。
          碰撞.吸能原理.车碰车,越硬越重的车越安全。

          看各位讨论那么多..想一想吧.大卡车安全评定几颗星?谁敢跟卡车对着撞?

        ?吸能对于车车碰撞是致命的,现在的车祸车车碰占80%以上,碰树撞墙掉悬崖毕竟只是少数,转一篇帖子吧

        当前汽车的碰撞实验的一个陷阱就是:不同车型都是对着质量和强度都是无限大的被撞物冲击。然后以此作为证据,来证明自己汽车的安全性其实是差不多的,这是
      极端错误的。

        举个例子:拿鸡蛋对着锅台碰,你可以发现所有的鸡蛋碎了,而且都碎得差不多,于是可以得出鸡蛋的安全性都差不多。可是你拿两个鸡蛋对碰呢,结果是一边损坏一半吗?

        错!你会发现,一定只有一个鸡蛋碎了,同时另一个完好无损!问题出现了:为什么对着锅台碰都差不多,但是鸡蛋之间对碰却永远只有一个碎了?这个实验结果与汽车碰撞有关系吗?

        原因就在于:当结构开始溃败时,刚度会急剧降低。让我们仔细看一下鸡蛋碰撞的过程吧!
      1,两个鸡蛋开始碰撞一瞬间,结构都是完好的,刚性都是最大;
      2,随着碰撞的继续,力量越来越大,于是其中一个刚性较弱的结构开始溃败;
      3,不幸发生了,开始溃败的结构刚度急剧降低,于是,开始溃败就意味着它永远溃败,于是所有
      的能量都被先溃败的一只鸡蛋吸走了。

        我们在看看汽车之间的碰撞吧(撞锅台,大家的结果当然都一样!)。
      1,开 始,两车的结构都是完好的,都在以刚性对刚性;
      2,随着碰撞的继续,力量越来越大,于是刚性较弱的A车的结构开始溃败,大家熟知的碰撞吸能区开始工作;
      3,不幸再次发生,因为结构变形,A车的结构刚度反而更急剧降低,于是开始不停的"变形、吸能";
      4,在A车的吸能区溃缩到刚性的驾驶仓结构之前,另一车的主要结构保持刚性,吸能区不工作。

        结论:两车对碰,其中一个刚度较低的,吸能区结构将先溃败并导致刚度降低,最终将承受所有形变,并吸收绝大部分的碰撞能量。

        这就是为什么你总可以看到,两车碰撞时,往往一车的结构几乎完好无损,另一车已经是稀哩哗啦拖去大修!

        回到最近一个一直很热的话题:钢板的厚度对安全性有影响吗?答案不仅是肯定的,而且大得超出你的想象:钢板薄20%不是意味着安全性下降20%或者损失增大20%, 而是意味着你的吸能区将先对手而工作,并将持续工作到被更硬的东西顶住(可能是你的驾驶舱), 并承担几乎全部的碰撞形变损失!

        总结:在车与车的碰撞中,输家通吃。所以一个拿汽车的刚度开玩笑的车厂,它根本不在乎你的生命。
        你永远不能在碰撞实验中看到,不同车型之间的碰撞。因为哪怕就弱那么一点,结果就是零和一的区别!太惨了!看到就没人买了!

        附:一些特殊例子的解释:

        一,轻微碰撞,两车的车灯都碎了。解释:强度高的车灯先碰碎了强度低的车灯,但是在继续的过程中,被后面强度更高的金属杠撞碎。所以在碰撞的瞬间,还是只有一个破碎!

        二,中等碰撞,B车防撞杠有轻微痕迹,A车严重变形。解释:塑胶防撞杠弹性大,所以实际上两车的吸能区的前杠直接隔着杠相抵。强度高的那个吸能区不变形,强度低的那个吸能区变形后,导致较严重的严重损坏。

        三,猛烈碰撞,两车的吸能区都溃败了。解释:
      1,刚度低的A车吸能区先溃败退缩,一直到被刚性很强的驾驶舱结构抵住。
      2,如果还有能量,B车车头吸能区不敌A车驾驶舱,也开始溃败吸能。
      3,最后如果还有能量,两车驾驶仓结构直接碰撞。

          聪明的你应该可以看出,刚度高的B车驾驶员在缓冲两次后才发生驾驶舱的直接碰撞,你希望
      是在那个车里面!

        四,吸能区的结构复杂多了,哪是鸡蛋可以比的。解释:结构的完整性是刚度的最重要保证。越复杂的结构一旦开始溃散,刚性消失的越快。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车和欧洲车碰撞的时候,日本车就是个活动的棺材……

        补充一些:

        知道吗,其实在两车相撞时,你自己才是最大的杀手,或者说是你自己的惯性将你撞散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2个同样大小的球体,一个是石头另一个是木头制成,在迎面向碰时,碰撞的结果是木质球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而石质球则保持原先的轨迹,但减运动,同时根据物理公式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两球碰撞初期有各自的速度,但相对速度是相同的,从矢量上来看方向相反。
        2、在碰撞的瞬间,相互传递各自的能量。
        3、碰撞结束后,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除了产生的热量外,全部转化成各自的动能,其结果是木球反向运动,速度上如不考虑方向,大于原先木质球自身的速度,而小于两球的相对速度;石球则保持原来运动方向,速度小于原石球自身速度。

        从上面的例子(虽然是弹性正碰,但也足以说明问题)可以看出,两个物体相撞,质量大的物体更能够保持自有的惯性,从直观上形容,就是质量小的做的是调头运动,质量大的做的是减速运动,这一点很重要,实际上在车体碰撞时,我们是被自己的惯性撞伤的,而撞击的力量只与本人的体重和当时的撞击加速度有关,这里的加速度是负值,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大车(重车)的乘坐人员的撞击加速度远远低小车(轻车),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一致公认的欧美车比小日本车安全但在碰撞试验里又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你看看美国的老太太都开着通用的皮卡,就知道为什么了。

        所以说要想安全系数更高:

        1、开分量大的车,当然油耗也高,全当买保险了。
        2、减肥,降低你的质量,这样可以做小日本的车了,于是乎,我突然明白什么是小日本了!

        对论点的补充,实际上有一个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的问题,我们行驶在路上的车看到的只是各自的车速,这是绝对速度,但两车相撞的瞬间那可是相对速度,而碰撞试验做的是绝对速度,即大家的碰撞加速度都视为相同,而实际上,由于车体钢板强度,车体自身重量的原因,在实际碰撞时,两车的加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同一个乘坐人员(质量相同)坐在两种不同的车内的受力不同,F=ma这个公式大家都知道。

        在吸能变形的过程中,钢板强度大质量重的车后变形,充分保证了原车的惯性,可以将质量轻的车当成一个弹簧,重车此时是撞在弹簧上,考虑到轻车的变形后重车开始变形吸能,从原理上似乎两车同样向对做的是弹性碰撞,但其实不然,由于轻车的能量在碰撞的过程中迅速消耗,也就是我们说的惯性小,当重车还没有完全吸能变形完毕,轻车的碰撞残能已经不能够使得重车的缓冲区继续变形了,此时产生了质的变化,重车的残能量将轻车反推,使得轻车作了短暂的后退运动,此时对于重车而言还是相当于顶在一个弹簧上继续泻能,直到两车停止,而轻车因为已无变形,在掉头瞬间的临界速度,对于轻车来说其绝对速度为零,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出轻车车体的加速度远远大于重车,我这里指的是车体,这就意味着同样质量的乘员,轻车上的乘员的自身惯性撞击力要远远大于重车。

        这就使碰撞试验和实际撞车的不同,碰撞试验时两车从初速度到停止完全相同,因此只要谁的缓冲区做得好就能得到高分,这是小日本的长处,但在实际撞车时,总的停止时间远远大于轻车并且是逐渐减速,而轻车在碰撞中途就已经完全停止并作反向运动,所以从两车的运动轨迹来看,重车的撞击加速度(实际上是反向加速度)要远远小于轻车,这就是误区。

        例子:

        当两车相撞时假设车子都是50KM/h,日本车重1000KG,德国宝马2000KG,
        用物理中的动量来算一下。P=MV。
        P(日)=1000x50=50000
        P(宝马)=2000x50=100000
        设宝马方向为正方向!!!

        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动量是矢量(有正负方向之分),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
      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此时该系统的总动量是向宝马开的方向,为100000-50000=50000。(正方向)

        没有形变
        假设撞击后不存在形变,两车贴在一起,该系统的总动量仍为50000,
        P=MV,V=P/(M(日)+M(宝马))=50000/3000=16.666666...约为17KM/h(正方向),
        由于两车贴在一起向宝马方向运动,所以宝马车的速度改变了50-17=33KM/h,而日本车改变了50+17=67KM/h,
        自己看看哪个驾驶员受的速度改变大?

        存在形变
        但车子都会有吸能措施,所以撞完后都会弹开并且停下,弹开总共分5种情况
        1.宝马车不动,日本车后退(就是所有弹力都给了日本车,在上面没有形变情况的基础上,两个驾驶员受的改变更大)
        2.日本车不动,宝马车后退(不符合物理学的定理,能量守恒)
        3.两车同时向宝马车原方向运动
        a.宝马车慢,日本车快(日本车驾驶员受的改变比没有形变的情况更为可怕)
        b.一样快(类似没有形变的情况)
        c.宝马车快,日本车慢(想想看也不可能,最起码也应该是一样,就是紧贴在一起)
        4.两车分别向原先各自的反方向运动
        a.日本车退的快(肯定,能量守恒就决定了)
        b.宝马车退的快(不符合物理学的定理)
        c.两车退的一样快(也不可能,因为弹开的力的能量是固定的,但两车质量不一样,所以根据能量守恒车重的动得慢,车轻的动得快,也就是a情况)
        5.两车同时向日本车原方向运动(这已经不符合物理学的定理!日本车方向是负方向,初始总系统的方向是正方向)

        所以不管怎样,都是车重的驾驶员受的速度改变要小于车轻的!!!(去看看火车撞汽车,汽车撞自行车,就连摩托撞自行车也能说明车重好)

        再说一点,日本车的吸能区一般情况要先于宝马车工作,那时它的工作是吸收两车的能量,所以驾驶室变形的话肯定是日本车先!!!

        总结:
        1.车碰车,更硬的车更安全。
        2.如果车的硬度(结构强度,刚性)都一样,那么车重的会把车轻的"撞开",重量比越大轻车受到的冲击力越大。

        日本车从来不提安全性这个卖点(不然从哪里抠钱,大家都是做车的),它讲的是性价比,至于那"万一",人都有侥幸心理,中彩都没那么准,那个"万一"应该不会找到自己身上吧,所以在中国,"物美价廉"的日系车很好卖。
        以上针对的是国内生产卖国人的日系车,出口欧美的不是一回事。原因大家都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mattxia 发表于 4-12-2009 23:10:36
      日本车,欧洲车,其实我觉得吵了这么半天都很没意义

      什么叫日本车呢?现在可能就subaru sti之类是日本本土产的了吧?别说“日本车”5星安全的就是他。看看toyota aurion v6的广告词,最如何如何好的aussie six,看见了没,人家自称澳洲车

      你说ford是美国车吗?都是澳洲本地设计生产的,你问那个澳洲佬,人家都得说这是我们ford如何如何

      你说holden是澳洲车吗?有几款小车是韩国产的,用的是好像kia也不谁的生产线,那v8之类的大车人家gm该说了,用的都是他们的东西

      莲花是欧洲车吧?一会归韩国人了,一会儿归马来西亚了

      捷豹总是英国车了吧,老板早是印度人了,生产线都过去了~

      在这么国际化的社会,因为一个品牌出生在了日本,就一辈子叫日本车,哪怕是欧洲设计师,美国生产线?这不是狭隘吗?这不是愚昧吗?

      关于这个吸能之类的,我倒是有话要说,钢板太薄当然不好,但是说车越硬越好并不科学,汽车的安全指数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我绝对不是说我什么都明白,但是就我所知道的说两句

      车祸伤亡里,直接把人撞两半了,死无全尸的毕竟是少数,很多时候都是头碰玻璃,方向盘撞死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车里加了安全气囊。再一个就是发动机撞进去直接把人挤死,烫死,或者出事之后因为门变形,人还没死就是救不出来,等弄出来了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那这种情况真的就不能说是车越硬越好。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认识我的人知道我是做水泥建筑的,那你们去看看最简单的水泥地板,没有几百平米都是一整块的,隔一段距离就要有一个切割线,把地板切成一块块的。因为水泥时间久了会裂,那我切割了以后,你要裂就在我给你规定的地裂,别在不该裂的地方瞎裂

      那车呢?车要碰了一定会变形,那我情愿让它在离人远的地方变形,吸收一定的能量,也好过整个不变形,直接把人挤死。情愿让车头车屁股全变形到不能看,也不要车门变形人出不来。就设想你头上紧包着一层海绵,或者紧包着一层钢板,我拿棍子敲你头,那个比较疼,对对对我知道你头比较疼,但是肯定是海绵好些,起码有个缓冲,那钢板如果包得够紧,打那一下你得晕一下午。

      至于这个重量的说法,我倒是同意的,但是这个并不能说明车越重越安全啊,老狼童鞋之前不是说了个话吗?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撞的。这个地球上有个东西叫做惯性,如果不懂什么叫惯性的可以回火星去了,那么车越重必然就操控性差,在同样的啥车系统的条件下,啥车距离必然就长。也就说越重的车某种意义上讲,出车祸的可能性就越大。我敢在一个小车前面做一个比较急的刹车,因为我知道那个司机只要没忙别的确实开车呢那他应该能感应过来刹住车,不过我就不敢在卡车前面来这个,因为我知道他必然刹不住,因为它重啊。

      现在测试车的安全性的标准确实不好,因为只是比了撞车的时候那个车里人存活的可能性大,怎么不能比比那个车更能避免车祸呢?你的车重,车硬,跟别人撞你厉害,你还是没坦克厉害不是吗?为什么你要撞我我不能闪开啊?

      我也确实听说在国内出的雅格,比北美的钢板薄了。唉,不是咱们自己的事情吗?广本根本就是国产车,要骂是不是应该骂我们自己呢?

      吵架没意思,我写点破玩艺也都不是抄来的,是我自己的想法,觉得我不是胡说八道的,顶我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ktsc-l 发表于 5-12-2009 20:20:21
      我顶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ANDERXON 发表于 5-12-2009 21:33:37
      本帖最后由 ANDERXON 于 2009-12-10 21:57 编辑

      大家真没必要去互相攻击,争论。只要大家都真正懂车,真理不辩自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donaldsmith 发表于 5-12-2009 21:41:18
      物理告诉我们,开到120以上啥车追了都废了。。。基本应该跟团派没什么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am2009 发表于 5-12-2009 21:58:44
      就等老赵,狼哥啦{:4_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ANDERXON 发表于 5-12-2009 22:09:03
      72# donaldsmith

      这个当然,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事故是低于120,因为发现危险,人有应急反应,刹车不及才撞上去去的,如果闭上眼开车以120碰撞,谁敢保证。

      VOLVO的最新设计,如果侦测到快要碰撞,而没有刹车,车会自动刹停,避免事故。

      这个系统已经快要量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⑥岁小刀 发表于 5-12-2009 22:17:19
      此贴 真火啊。。。我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登录发布 生活求助 搜索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